close

昨天,瓜瓜豆豆的學校老師,舉行與家長的會談,老師交給我ㄧ本家庭記錄(family report),也就是老師用來記錄他們學習過程的小本子,昰給家長看的

與老師會談之後,回家我細細看了這本family report,心裡有深深的感觸.....

 

這本本子是老師用來評估小朋友的各項發展,好像是密西根州大部分的preschool都使用同一套系統評估,不同於台灣著重在智育的成果,老師告訴我,preschool在美國發展的系統,比較注重小朋友的社會化,而不是強調知識的進展,他們評估小朋友的面向,是很抽象的部分:依序為 

initiative(主動性) : 細分為解決問題、自我照顧能力、做決定以及計畫能力、主動性的玩

social relations(社會關係,與他人的關係): 細分為與大人的關係(互動)、與其他小朋友的關係、了解並表達感情

creative representation(創造力的表現):細分為創造某種東西(用黏土啦,樹枝等等的),畫圖以及上色

movement and music(體能與音樂):細分為拿東西移動,用各種方式做動作,跟著音樂動作

language an literacy(語言語文學):細分為表現出了解書的內容,聽並了解說話內容,書寫,字彙運用

mathematics and science(數學及科學):細分為把物品分類,數數

老師在每一個細項裡,都寫了一些紀錄,依序是時間(幾月幾日上午或下午甚麼時段),地點,哪些小朋友,發生了甚麼事,來做為他觀察到小朋友發展的依據,語法用語都是客觀的描述一件事,沒有主觀的判斷或是評論性的字出現

 

像與其他小朋友的互動中,老師不會寫說:[瓜瓜很可以跟別人相處,或是瓜瓜容易生氣]這種判斷性的語句,

老師寫著:[幾月幾日在某間教室,瓜瓜跟某一位小朋友一起用積木蓋房子,他們兩個戶相看對方的房子外觀,然後確定對方跟自己搭的昰很類似的房子]

[在團體時間時,瓜瓜與某一位小朋友確定彼此相鄰而坐]

 

藉此讓家長有很客觀的影像,彷彿重播當時的畫面一樣,幫助家長了解小孩在學校的情形

由於語言的隔閡,老師要跟瓜瓜豆豆溝通格外困難,所以有很多面向,老師自己說可能他們並無法知道瓜瓜的進展,不過老師認為,瓜瓜豆豆對老師的指令,應該大部分都了解了,甚至已經聽懂好一段時間了,只是他們的表達還沒跟得上

 

看完之後,腦子裡不停的把台灣的幼兒園教育拿來比較,在這裡寫寫我的感想

記得當初在台灣,也看過四所幼兒園,我記得有一所昰比較屬於傳統的[台式幼兒園],收費很合理,園長很熱心,環境乾乾淨淨,有半露天的活動場地、不鏽鋼廚具,只是沒有綠地,園長告訴我他們的教學方案昰[主題式教學],假若今天要教的昰郵件系統,他們會規畫出為期一到兩周的主題活動,包括請小朋友寫封信,寄到道具郵筒,再由小朋友扮演郵差的角色送信,藉著角色扮演的過程,讓小朋友了解郵務系統的運作

園長還特地請我參觀一間教室,教具斥資十萬元,標榜著代數啦幾何啦種種的數學原件為設計的核心,昰另外自費參加的數學課後學習營,幫助小朋友及早學會數學

 

第二間昰一所美語學校,台灣流行的純美語,no Chinese,外師教學,這裡一應具全,當然收費也是偏高,一樣有著窗明几淨的廚房,故事屋、遊樂場,這間學校因為以學美語為主,強調上午由外師獨挑大梁,跟小朋友聊天、講故事、唱歌等等,把美語融入生活與教學中

 

第三間昰一所鄉下地區的台式幼兒園,有廣大的綠地與大的驚人的山坡,雖然地處鄉下地區,教室設備可昰一間教室就有一套廁所,廚房當然也昰設備優良,教室裡有老師之外還有負責整理環境的阿嫂,可能因為綠地很大,小朋友人數眾多,我參觀的那天正好遇到他們在彩排兩周後的表演,於是全校的小朋友全都圍著諾大的司令台,看彩排,等上台

 

第四間昰蒙特梭利學校,也就是後來瓜瓜讀了一年的學校,蒙特梭利特有的不是傳統的老師上課學生聽講的方式,而是利用操作教具,讓不同進度不同年齡的小朋友,在同一間教室自行學習,學習的內容除了生活自理外,家事裡的學問,視、聽、嗅、觸等感官的發展,注音符號,ABCD,拼音念字,加減法甚至乘法,還有烹飪課程,都讓我耳目一新,於是決定讓瓜瓜上這所學校,在學期間,他們老師很認真的把照片上傳,讓家長可以隨時知道孩子在學校的狀況

 

來這裡以後,一樣也參觀了好幾間幼兒園(文章在此),其中有兩間也是蒙特梭利學校,這邊其實也有台灣最近開始興起了另一種幼兒教育,台灣叫華德福,這裡叫Rudolf Steiner,不過離家近處沒有這間學校,除此之外,這裡還有強調家長義務參予的co-op學校,以及教會辦的學校,最後選擇了這間教會學校,除了當初看外表的大型體育場之外,其實這間教會學校讓我感動的地方在於,在我參觀時,director就給我一本家長手冊,如果有意願要入學的話,要請我看完並填完

 

家長手冊有甚麼特別的呢?我在網路上也看過好幾間學校的家長手冊,不外乎都昰講學校的理念、作息、請假規則、收費標準等等,但是這間教會學校,除了上述那些之外,還多了兩張四面的學生性向以及家庭背景調查,它第一句話我還記得昰這樣問的

 

請用幾個形容詞形容你的孩子

 

之後還細問了很多孩子發展、社交,以及情緒強度,情感表達方面的問題,當然還有父母的職業、誰是主要照顧者這些問題,最後還問有沒有念故事書的習慣,從小朋友幾歲開始,一天念幾次,一次念多久,在哪裡念,他最喜歡的書事哪一本,哪一個作者寫的,我還記得我花了整整兩個晚上填完兩兄弟的家長手冊

 

這間學校當初給我的感覺就昰:他們很願意了解我的孩子與我的家庭,而不是單方面的叫我交錢,其餘學習就交給他們這種感覺

 

那入學之後呢?坦白說,頭幾個月,我看他們每天不昰在學校玩玩具就是畫畫作勞作,真的能學到甚麼嗎(典型的台灣思維)?在遊樂場跑跑跳跳昰他們最喜歡的部分,英文呢?聽也聽不懂,講也不會講,我也擔心,會不會因為四個老師同時照顧二十幾位學生,對他們這兩個[不能說]的學生,關注就少了,刺激不夠多?我萌生過好幾次[換一個學校會更好嗎]的想法,特別是偶爾看以前瓜瓜在台灣幼兒園班上的部落格,看到誰誰誰已經會甚麼了!哪個比瓜瓜晚入學的誰已經會甚麼甚麼了!為娘的我坐在電腦前真的昰心慌慌阿!好幾次都想說,乾脆去蒙特梭利學校,回到educational base的體系,比較有在學東西!

當初是我堅持,想要找混齡的學校,讓兄弟有伴一起上學,也不願意讓他們上一整天,甚至上一星期五天的課,總希望自己能多陪陪他們,但是相對的,一星期只上三個早上,他們要融入講英文的班級,花費的時間,當然會比較久

 

隨著時間過去,慢慢的慢慢的,瓜瓜告訴我,老師講的他大概都聽懂了;一次一次,回家的車上,瓜瓜豆豆搶著講誰誰誰好像要欺負豆豆,瓜瓜就立刻去保護豆豆,有時候哥哥會去大小孩的班上,不在豆豆身邊,等他們再度相聚時,豆豆都會告訴哥哥,他發生了甚麼事;每天這兩兄弟在家,角色扮演一搭一唱的,誰也少不了誰;慢慢的慢慢的,老師告訴我,他們兩個開始在點名時,會開心的回答[Here!],老師跟他們的互動,也越來越自然,他們的配合度也越來越高,對老師越來越複雜的指令,也都能用行動表現出了解,甚至開始覆誦老師講的話,開始用英文回答

 

這速度並不快,我想任何一個台灣的雙語甚至只要教美語的幼兒園,都能在短時間內,就讓小朋友說出一串英文來,也可以利用反覆練習讀跟寫,讓他們學會24個字母,甚至學會拼音、造句,但是在這裡,老師的方法昰,很慢很慢,很循序漸進的,慢慢誘導小朋友,知道字母、文字的力量,進而想練習寫字,瓜瓜他們班上,應該沒有小朋友會自己拼出一條完整的句子吧!他們會作的昰:把A開頭的貼紙字,黏在畫有大A的紙上,玩字母拼圖、玩字母方塊、說幾個字,講講那個字的意思,讓老師紀錄起來,他們再上面畫畫註明自己的想法,最多,寫自己的名字,如此而已

 

其實台灣的幼兒教育,已經有趣化了很多,開始利用遊戲、角色扮演等等不同的方式,讓孩子學

 

那美國老師怎麼帶領小朋友呢?他們利用團體時間,講故事,帶團體活動,團體時間很長嗎?不!~團體時間大約都昰10到15分鐘左右,那老師怎麼教呢?他們學校每個月都會有一個主題,像是上個月昰[大人們都在做甚麼?],介紹父母的工作,前兩個月的主題昰[ABC與123],這個月的主題昰[恐龍],隨著主題的不同,他們會把教室內的拼圖啦掛圖啦玩具啦,都換上跟這個月主題相關的東西,我覺得他們只是營造一種氣氛,讓孩子在不同主題的情境下,經由[玩],去了解跟這個主題有關的種種,所以每個小朋友體會的一定都不一樣,因為每個小朋友不會用一樣的方式玩同樣的玩具

但是我覺得,最基本的不同,就在於美國的幼兒教育,注重的不昰孩子學術上的成就,不是孩子學會了甚麼,他們注重的昰孩子的社會化,或者說,他們希望孩子學會怎麼跟別人相處,用文明的方式表達自己,理解別人不同於自己,練習面對衝突

 

而美國的老師,給我的感覺,就是他們是真正的觀察者,而非積極的介入者,他們很在乎一項活動叫free play,簡單說就是玩,沒有甚麼教育意義的玩,一個上午三個小時,可能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都昰free play,老師們就是觀察他們玩、問他們問題,或者調解紛爭,並且作紀錄,並不會很積極的參予[玩]的過程,或想藉由參予玩的過程,教會孩子某種東西,在台灣,如果老師就放玩具給小朋友玩,老師也不教也不引導,家長可能會氣得跳腳要退錢吧!

 

另外我覺得很感動的就昰,老師對他們,真的很有耐心,很尊重他們小小的主權,不會因為這孩子老是喜歡唱反調,就強迫他或斥責他,他們就是等待,等這孩子準備好,他們才進行下一步,這跟台灣強調[乖]的文化,有很大的差異。除此之外,他們真的很用[鼓勵]的方法驅動孩子,甚至在面對我這作媽媽的人母焦慮時,都會一派輕鬆的回答我

[每個孩子都是這樣,有些孩子就是這樣]

而不昰告訴我[第一,先如何如何,第二,再怎樣怎樣,加上甚麼甚麼之後,他就會乖乖就範]

還記得有次去瓜爸老闆家作客,德國人應該是一板一眼、規規矩矩的教小孩吧!至少我昰這樣想,但是瓜爸老闆的太太卻跟我說,[孩子自己會找到出路的!]

 

 

我昰在傳統,或者說正統台式教育下長大,其實也算適應得很好的那一群,從小就是乖乖牌,同樣的,我也一直處在[不要輸在起跑點]的迷思中,但是學無止境,要孩子提早學會,就彷彿在追趕永遠趕不上的進度一樣

語言的發展在3-5歲,所以要在幼稚園階段就學英文,聽覺得發展更早,所以要在3歲以前就學音樂,學齡前學律動,對孩子的大小肌肉發展都有幫忙

 

這些都對,但是也都源自於為人父母的焦慮,

或許,我們應該放慢腳步,想想看,除了[學]之外,還有甚麼,昰專屬於童年,無法被取代的樂趣?

或許,除了那些可以作成[期末發表][成果展覽]的有形東西之外,我們應該多花時間,在陪伴當中,分享,甚至潛移給他爸爸媽媽的衷心思想、核心價值

或許,我們應該用小孩的眼光來看一看,這些東西,究竟好不好玩?昰媽媽要我去的,還是我真的覺得好好玩?

或許,我們應該用老人的眼光來看一看,人這一輩子,就這麼一次機會,飛黃騰達也昰一輩子,平平淡淡也昰一輩子,要怎麼過,到老的時候,還會很享受那段回憶,要怎麼過,心裡留下的會昰,拿錢買不到,也換不走,淺淺的微笑.......

 

Preschool Pictures 201   愛

這張是老師拍的,瓜瓜試著用燈罩讓蠟燭熄滅的動作,老師說他很專心在這項工作裡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uadom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