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記得是在小琉球的民宿看到這本書的,已前也曾在電視上(TVBS)看過他的專訪,但是看到文字一顆一顆躍入眼簾,還是忍不住去買回來看,豆豆發燒的這幾天,被豆豆[寄生]的我,很快的看完了

文字淺顯易懂,但是文意卻是擲地有聲.....

節錄一些我喜歡的片段,分享給大家

 

他是一位成長在台東達仁鄉原住民部落的聰明原住民小孩,因為聰明,國小五年級轉到台東市區的國小就讀,國中轉到高雄的學校就讀,高中讀鳳山,大學讀台北醫學院醫學系,畢業後到奇美醫院急診服務,當上主治醫師的第二年,下鄉服務,回饋達仁鄉的鄉親,偏遠地區的巡迴醫療,4141位達仁鄉的鄉親,幾乎仰賴他的努力,建立起夜診急診的醫療服務,他一個禮拜的車程,剛好可以環台一周;服務滿六年的車程,可以繞行地球八圈之多......

 

在他39歲那年,在他剛處理完大武急救站的病人後,在他連上80小時的班後,他中風了!

 

復健了六個月,依舊是左側偏癱,超人醫生實現了他服務鄉親的夢想,建立了偏遠地區急診醫療及假日急診的服務,卻獻上了他的健康....他是徐超斌醫師

 

前半段在講他的求學過程,學生時代的豐功偉業、創立原住民社團的事蹟、是學校的風雲人物,就連到了奇美醫院任職,也都因位風趣幽默而成為每年科內(甚至有一年全院)忘年會的主持人

後半段在講他與病人之間的點點滴滴,雖然平實,讀來卻是點滴在心頭

 

之一  神醫的秘密

徐醫師的外婆以前是部落中的巫醫,他小時候跟著外婆診治病人時,發現原本病懨懨的病人,在經過外婆的醫治後神奇的好轉

當他念醫學院時,曾私底下偷偷問外婆:[您治病的本事,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?您那些道具都是些甚麼東西?您口中又都唸些甚麼?]

外婆神秘的微笑說:[其實,我也不知道是怎麼治好病人的,我只是在跟醫神溝通,請祂幫忙醫治病患。]

 

當徐醫師回鄉服務時,有好多死忠的老病患,非徐醫師不看

{ 他們每次來找我看病,總會舉起大拇指讚許我說

[主任,你開的藥方真的很好,我吃了很有效,以後我不會再去看別的醫生了,我只要找你治療就好了!]

聽到這些話,就像一股股真誠的暖流,但我心理也總是會想,是你們太厚愛我了,我開的藥再平常不過,只要稍有本事的醫生都會開,你們覺得我開的藥很好、很有效,那是因為我願意耐心的傾聽你們訴說病痛,你們相當信任我罷了,或許所謂神醫,也不過就是如此}

 

之二 給病人需要的才最重要

 

有一回遇上了ㄧ位被毒蛇咬傷第三天,傷口合併蜂窩性組織炎的老伯,照學理上,老伯的病況是要住院施打抗生素以免併發敗血症,而且要連著打好幾天才行

但是老伯獨居,沒有多餘的錢到市區,也沒有錢住院,住院期間沒人照顧家裡,家裡的生計也會受到影響

於是徐醫師規定老伯每天早上到衛生所報到,連續三天打抗生素,沒想到數天之後,老伯手上的感染竟然全好了

 

在基層醫療院所服務久了,比起之前在急診的急重症患者,著實少了些[刺激性]來肯定自己的直覺與處理,有一天徐醫師回奇美上重症醫學的課時,與一位擔任講師的老同事閒聊,談到未來還是對處理急重症病患比較有興趣的想法,沒想到那位老同事回答說

[別聽我們講那麼多學理的東西,不管我們怎麼努力,大部分加護病房的病人還是有可能說走就走,我們根本使不上力,所以給病人真正需要的才是最重要。]

 

徐醫師想起以前看過的一段話

[藥物的作用,其實只是在取悅病人,直到他們自己的身體醫好自己]

 

台灣地區普遍存在著[打針好的比較快]的錯誤觀念,這情形在台東的衛生所也屢見不爽,雖然醫護人員都了解打針只是滿足病人的[心理],但是如果當場不給他打針,很多情況是病人到更遠的診所,花多一倍的價錢打針,甚至到藥局,打一些來路不明也不曉得藥名的針

所以,雖然知道不需要,徐醫師往往還是會依他們的情況,打一些溫和不會造成嚴重副作用的針劑

他認為這樣滿足了病人的需求,又不讓他們花車錢、花冤枉錢,去打一些有可能會傷害到身體的針劑,畢竟扭轉他們的觀念不是一夕之間可以達到,於是徐醫師寧可遷就病人的需求,在學理上讓步

 

之三 只有醫生了解我們的病痛

生病的期間,雖然有替代的人選到鄉里間做巡迴醫療,但是往往村長管播著:

[今天村莊有巡迴醫療,要看病的民眾請趕快到衛生室來。]

徐醫師的朋友目睹著一大群老人家蜂擁而出,邊走邊說[醫生來了!趕緊去看病!]

不一會兒,卻又原班人馬垂頭喪氣的走回來

朋友問:[你們不是去看病嗎?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?]

老人家回答:[不是我們的醫師(指徐醫師),所以我們就折回來了。]

朋友又問:[不是一樣都是醫生嗎?有甚麼不同?]

老人家回答:[當然不一樣,只有我們的醫師才了解我們的病痛....]

 

即使老人家拿的可能是慢性病的處方簽,但是對病人來說,隔閡的絕不僅僅只是語言.....

 

很多時候,遇到衛生所無法處理的情況,徐醫師要求病人到大型醫院做進一步追蹤治療時,病人往往會拒絕,其中一位朱伯伯這樣說

[主任,我年紀一大把了,生活不方便,又沒有交通工具,身邊也缺乏親人照顧,如果我的病況,衛生所沒辦法治療,我也不想再耗費時間到醫院接受折磨,我寧願死了算了!]

 

他們絕非自暴自棄,而是長遠處在醫療資源缺乏的地區,又處於社會經濟的弱勢,早讓他們對生活養成聽天由命的豁達性格

這並非出自天性,而是現實環境逼迫下,不得不做的選擇

 

徐醫師這樣寫著

[我終於漸漸明白一件事,比起高度專業的醫療團隊,偏遠地區的民眾更需要的是願意跋山涉水,傾聽他們心聲的醫生

相較於先進的醫療技術,部落鄉親更需要的昰心靈可以依賴,以及托付病體的安定感阿!]

 

之四 視病猶親

在奇美急診期間,會遇到一大群家屬拿不定主意的情形,醫師解釋過開刀可能的風險與併發症,以及不開刀的無法回復性後,家屬仍然沒有一個人願意負起責任決定開不開刀

徐醫師擔心病人情況有變,看著他們猶豫不決,他找了幾位比較年輕的家屬對他們說

[我知道一時之間要你們做決定很困難,但我可以告訴你們,如果他是我阿嬤,我會選擇開刀。]

沒多久,家屬就簽了手術同意書

 

徐醫師這樣寫著

{當時我感觸非常深刻,或許一般民眾不像醫護人員擁有醫學常識,所以面對一些醫療情況常常會不知所措,但其實只要我們能設身處地,將心比心的站在他們的立場,多為他們設想一點或多做一點,即使只是簡單幾句話的提醒,叮嚀或建議,對病人的幫助都很大,尤其在心理層面上,畢竟醫療不只是醫治身體上的病痛,也應該包括安撫病人的心、家屬的心。只是很可惜,這一點在我們的 醫療體系內,似乎總是做的不夠多,或者往往被忽略了}

 

看完書後心理感觸很深,一個人,一個醫師的價值,或許不僅僅在他衝鋒陷陣的在第一時間內診斷了多少病人;一個醫生成功與否,或許不僅僅在於他開的車他住的房子有多大

在與病人一來一往之間,涓涓細流般的信任與情誼,帶給病人或醫師的,可能更值得再三品味。然而這卻不符合現在對[名醫]的主流價值認定

 

但是回過頭來想,醫師追求的是人人口中的名醫?還是想要這種暖流般的無形之寶?

在權衡病人需要與健保制度,藥費給付的原則後

在經歷了幾次與病人討價還價,買菜送蔥的[醫療行為菜市場化]之後

在不理性患者粗魯對待,不信任的言語攻擊,百口莫辯復傷而退幾次之後

當初的理想,曾有的抱負與期許,曾經流過心中的暖流,還剩下多少?

 

我的想法是:甚麼樣的病人,就給他甚麼樣的醫師

但是值得放在心裡最重要的部分,是病人的信任與託付,鞭策著我們,找尋更多的可能,幫助他們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uadom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