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每天都會看見很多人,真的是形形色色龍蛇雜處,有客客氣氣多問ㄧ句話都會臉紅的小女生,有講了五分鐘都還在講同一件事的阿公阿嬤

但是最吸引我的,除了那些牙牙學語的小朋友之外,就屬十幾歲的彆拗青少年了

 

  我喜歡觀察那些十來歲的正值青春少年期的彆拗大男生(小男人),特別喜歡觀察他們與媽媽之間的互動

 

  這時期的男孩子,通常都是惜字如金,大部分的時候眼神都是游移不定,不然就是盯著手邊的東西發呆,總之內心的彆扭是隱藏不住的


有的明明很在乎,卻從頭到尾頭低低的假裝沒在聽的樣子,然後在說完之後會問幾句還算重要的話,表示那個低頭真的只是假裝沒在聽而已


有的則是一副趕鴨子上架,明明是自己的是媽媽卻是從頭發聲到尾,還不時對媽媽投以[你怎麼這樣講我]的責難眼神,甚至有的媽媽還會複述一遍剛剛聽到的,彷彿身邊的兒子是聽障或是中文聽力不好之類的....

這類型的常常見到的就是[母子鬩牆],針對某一特定行為兩造會有不一樣的說法

[他都XX!!] 媽媽這樣觀察這樣抱怨

[我沒有!!] 兒子立刻反駁

[你晚上都在XX] 媽媽轉過頭來質問

[哪有!?那不是好不好!?] 兒子繼續否認

坐在一旁的我只有陪笑的份.....


很少很少有的,則是眉宇之間已經有了坦然的氣度,不論自己講媽媽講,不論看你的眼神,發問的神情,都是一付已經脫胎換骨浴火成鳳凰的樣子了,其實年紀也才十四五歲而已

 

再大一點呢?十八歲以上的男孩子,通常陪同前來的女性已經不是媽媽了,如果是同性,也很少會是爸爸,多半是兄弟同學朋友之類的

 

驗證了一句話:親子的賞味期限果然只有十五年左右,特別是男孩子......

 

還記得有次有位還算聊的上天的媽媽帶著他高三的兒子一起來,雖然主角是兒子,但是他從頭到尾聽著他的隨身聽,眼睛盯著手裡的筆記本,明明身上的制服是第一學府,但是他始終沒抬頭看我一眼,厲害的是這位少爺還是能隔著隨身聽跟我對答,末了我問他媽媽一句話

[兒子長大了都會這樣嗎!?]

 

其實這真的是我的心聲阿!!

 

記得龍應台在親愛的安德烈裡也曾這樣描述到

[他已經是個十八歲的青年....臉上早已沒有了可愛的[嬰兒肥],線條菱角分明,眼神寧靜深沉,透著一種獨立的距離....

我極不適應---我可愛的安安,哪裡去了?那個讓我擁抱,讓我親吻,讓我牽手,讓我牽腸掛肚,頭髮有點汗味的小男孩,哪裡去了?

十八歲的兒子,已經是一個我不認識的人.....

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,但是我可以認是成熟的安德烈.我要認識這個人,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!]

 

於是有了三十六風母子往返的家書成了這本另類的親子書

 

對照在我每天的觀察中,就算是朝夕相處的母子,到了這個青黃不接的[轉大人]時期,恐怕都是彼此嫌棄誤會多過同理心互相照顧

 

每回一對母子轉身出去,我心理的OS就會浮現

[我的瓜瓜,我的豆豆,長大了會是這個樣子嗎?]

那個睡覺要睡在媽媽肚子上,上廁所要媽媽陪,為了媽媽爭風吃醋的我的兩個心肝寶貝,幾歲之後就會開始告訴我他已經長大了,學會獨立了呢?

 

昨天看到一幕場景,其實心理蠻難過的

 

爸爸帶著十一歲的兒子一起來,一進門時其實面對會痛的治療,父子雙方都了然於胸

兒子戲劇性的露出顫抖的雙手不願意接受治療,爸爸則是厲聲喝斥

 

[要做!通通都要做!]

兒子的眼中透露著恐懼,爸爸的眼中則是有點複雜(我個人的解讀是:這兒子真沒用!男孩子還這麼怕痛!人這麼多真丟臉!給大家看笑話了!)

好不容易在兒子震天喊聲中完成了一部分,期間兒子不時大喊

[我要休息一下!我要心理準備一下啦!]

[要甚麼心理準備!通通都要做徹底!]爸爸一點也不留情面的吼著

 

後來兒子一邊抽搭一邊哭,到後來甚至因咳嗽引發嘔吐

小朋友的嘔吐看來其實力道不算小,但是看到一個半大不小的小男生嘔吐,那震撼力就跟看到大人嘔吐一樣會散發不舒服的感覺

當下我覺得很不忍心,但是看著他爸爸堅毅的眼神,我想這爸爸也是恨鐵不成鋼的心裡在淌血吧!?

 

回程的路上這場景一直浮現,我心裡免不了責怪這位父親,難道不能用更溫柔的方法,更有同理心的處理這種怕痛的情緒嗎?

但是靜下心想想,昨天這個場景只是具體化了一些可能隱藏在生活裡的情境而已

 

[痛]是可預期甚至是可以被鄙夷的(男孩子怕痛好像就不能說出口一樣,其實根據我個人的觀察,男孩子怕痛的多的很...)

而其他我們常常強調的德性呢?其他我們常常掛在口裡訓斥孩子的行為問題呢?


會不會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看到自己不願孩子被標記上[沒禮貌][不合群][說謊][白目]的符號,而其實這符號或是這印記

通常都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,因為我們好擔心孩子會在人生的路上跌撞的太頻繁

於是我們用嚴厲的口吻逼孩子就範,用處罰當手段逼孩子低頭,就因為我們放大了眼前的事件,就因為我們看到了

[小時後偷針,長大了偷牽牛]這種邏輯,所以我們在事情發生的當下只想要讓孩子明白一件事

[這件事不許再有第二次!!]

而忘記了讓孩子明白這些必要道裡的同時,期時也可以很溫柔

 

溫柔不代表默許,速度緩慢的口吻,也是讓孩子可以靜下心想想的一小段時間

允許孩子先發言,先告訴我他的想法,他為什麼這樣做,也是讓他自己發現問題的方式

我們能更明白前因後果,才更知道該如何幫助他突破他始終犯錯的癥結

 

當頭棒喝,應該不是第一時間對著他的頭打下去,那皮肉之痛只會延續幾秒,但是他的心理不會成長

為他解釋別人的想法別人的看法,他明白自己的錯誤之後,能夠醒悟過來,才是這支棒子的含意,才會讓他真正學會尊重別人

 


 




 

 


 

 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uadom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